创作的敌人,不是“懒”和“笨”,是你没搞明白这个问题
时间:2021-07-23 阅读:
5005 次

手机扫码打开
作为一个知乎的忠实用户,不管是有问题的时候,还是闲着没事的时候,或是心情低落的时候,我都会打开知乎,搜索答案,或者纯粹逛逛。它给了我很多乐趣和启发。
虽然是编辑出身,但我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创作者。每当我看到有趣的提问,都跃跃欲试想回答一下,旋即却总被杂事淹没,结果不了了之。我一直把这种情况归结于“懒”和“不够努力”,直到看到《创作者》这本书,才发现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创作者》是知乎战略副总裁张宁先生的新作,读了之后,让我醍醐灌顶,对于“创作”这件事,有了更多的理解。
对一件事如果有持之以恒的热爱,并不断愿意付出努力,必定是对这件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创作者》就是一本帮助创作者深刻理解创作,并点醒创作者往哪里努力的书。
《创作者》主要回答了这么几个问题:谁在创作?创作什么?怎么创作才更有效?创作者的“恰饭”方式是什么?创作和技术的关系是什么?
此外,书中还做了一个附录,讲述“内容行业百年涌现简史”。有史为鉴,可以清楚自己的定位,有史为灯,也可以照亮当前道路,更好地前进。
大v同学,身在老家八线小城,却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有百万粉丝。这个同学,小时候在班上成绩特别稳定,不是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我跟他的交情不错,因为我当年能帮他写作文,他帮我跑腿,什么都听我的。印象中,他上完初中,就自谋生路去了。当时还跟我说了一句:以后再也不用写作文了。没想到,这些年过去,他还是靠内容创作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好方式。回想起来,他的走红并不意外。上学的时候,尽管他功课不好,却有超强的模仿能力。我清晰地记得他学数学老师讲话的样子,声调、表情,甚至微微梗起脖子的幅度,简直就像现在的ai换头技术。他经常表演的项目还有模仿女人脱内衣,选材低俗但是极为搞笑。他做整套动作时,就仿佛真有那么一件内衣穿在他身上。他还能抛出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包袱,比如内衣后背的勾子解不开时,他先是停顿了一下,然后眉头微皱,手上使劲,还是解不开,于是手上用上更大力气,嘴里骂骂咧咧,两臂摇晃地更加厉害。这时,在旁边观看他表演的同学,全都笑抽了。正是因为他的这些绝技,他在班上很受欢迎。后来,偶尔想起他,我也认为,如果他要是生在大城市,被星探发掘,或许能过上另一种生活。然而没想到,不用在大城市,不用星探、新兴的平台给了他机会,让他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我的这位大v同学,算是天赋异禀之人。他的成功也许是小概率事件。然而,还有一位小v同学更让人佩服。小v同学念书时成绩中等,在学校很听话,老师布置的事情,他都很认真地完成。大学上了一个很一般的院校,学习法律,毕业后留在家乡,找了一份平平淡淡的工作。我因为家里人的一件事,问他关于法律的问题。没想到,他直接甩给我一个文章链接,还有几个短视频,都是他自己做的,恰好回答了我的问题。那时我才发现,他早已经创建了自己的自媒体,文章也有,短视频也有,都是用来普及法律知识。尽管每条内容都很简单,但是日积月累之下,解答了很多法律问题,他也成了当地的一名小小的网红。粉丝量虽然不大,也足够提升他的知名度。而且,他的上级对他也非常欣赏,在单位里他顺风顺水。从这两个同学的经历中发现,内容创作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线城市到十八线村镇,从娱乐搞笑到专业领域,从文字到音频到视频,内容创作无处不在。其中的核心,就是创作者,也就是你我当中的每一个人,任何一个人。这就是《创作者》这本书中,首先指出来的:“你”,就是创作者。所有的“你”,都可以创作。只要找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最感兴趣的一点,最专业的领域,创作的内容就会源源不断而来。而你,也创作了自己的“个人垄断”,也就是你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创作者》一书说:真实,是内容创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创造个人垄断的核心策略。我曾经有好几个微信公众号,各自关注领域不同,有财经领域的书评,有读史感想,还有育儿心得,我还在其他平台上开过自媒体矩阵,后来多数都不了了之了。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有这样的经历,很难持续输出内容。
这个过程就跟创业一样,小本生意,支了几个摊子,早餐也卖,报纸也卖,日用品也卖,客人寥寥,卖不了几天,都关门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要不然就聚焦,把一个领域做深做广,时间长了,自然有回头客;要不然就换平台上,比如知乎,可以让你发表不同方面的文章,不必自己专门支个摊子苦守。
但是在平台上发表作品。切记一件事:你的内容作品发表出来之后,千万不要觉得完事了。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 ,下面等着你的,要和你的读者、观众互动,更新。每个平台都有评论、点赞、转发这些功能,你得用上这些功能才行。因为,这些都会成为你的“社交资本”。
什么是社交资本呢?差不多相当于别人给你点赞、转发的量,你粉丝的量。通常情况下,这些量越多,证明你受到的关注越大,那么你在平台上,所受的关注度就越高,你的内容就越容易火爆。
怎么样拥有更多的社交资本呢?一个非常简单,又很有效的方式就是和受众互动,互动连结了作品两端的创作者和受众。
别人给你点赞,是认同你;给你留言夸奖,是肯定你。这些都是我们想要的。
但除了不道德的人身攻击和杠精外,最有用的留言,是别人给你提出的不同意见,哪怕是赤裸裸否定你观点的留言。这些内容才会让我们打开思路想问题。
因此,你的内容输出(用书中的话来说,是个人垄断)是一个“创作—消费—互动—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你拥有了自己的“社交资本”,这是你的储备金,从第一桶金到第n桶,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内容领域的资深人物,《创作者》一书的作者,对当下文字、音视频平台都做了分析,创作者们可以根据这些分析,在不同平台做最好的互动方式,赚足自己的社交资本。
《创作者》一书中,提到了两个很有趣的概念:混剪和梗。同时,还提出要建立自己的角色“小宇宙”。这几个词很有趣,我们一个个来看。
这本来是一个音乐上的用语。指的是把多个音轨叠加,重新创作出新的乐曲来。后来被大量运用在视频制作上,经常上b站的人应该对此很熟悉。
比如,b站2019年最受欢迎的cp是伏地魔和林黛玉。这两个本来远不相干的人物角色,被镜头拉在一起,演绎出新的故事。同样还有贾玲的“后宫”,检验一个男演员火不火,就是看他在b站上有没有和贾玲重组cp。混剪,开始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恶搞方式,但是到现在,多数人已经接受了这种形式。你看,电影预告,本质上不就是一种混剪吗?它告诉了观众主要的人物和事件,传递观演的感受。比如,《速度与激情9》的预告片,我们仍然能感受到炽热的激情和紧张。再讨论深层次的原因,混剪是站在前人基础上的创作,剪出来的片段是熟悉的陌生人。虽然当中的镜头,几乎都是你看过的,但是组合到一起之后,产生了新的惊喜,反套路,反程式,反无聊。因此广受欢迎。梗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也可能是一种情节,一种动作。总之,梗有约定俗成的含义,能引发受众的共鸣,引起受众会心一笑。第一,短小精悍,好传播。比如知乎的“谢邀”“泻药”“蟹腰”等,不管是在知乎,还是在其他地方,只要看到这几个词,老知乎er都情不自禁嘴角上扬。第二,容易复制,比如“真香”梗,可以用于方方面面。第三,梗是一个情绪能量之门,可以通往属于自己的圈子。什么意思呢?梗往往能引发人深层次上的共鸣,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应。比如“打工人”这个梗,内涵有:辛苦工作,但是积极进取。比社畜之类的词要更戳中上班人的心。所以,打工人可以抱团(当然,社畜也可以抱团)。这就是一个梗,把一类人聚集在一起。如果你能够创作戳中人心的梗,你也就聚集了一批人,他们就是你的粉丝,你的“社交资本”。换个词,也许好理解一点,就是角色矩阵。很多创作者都有自己的自媒体矩阵。在创作中,创建自己的角色矩阵,也可以占领很多地盘。
角色矩阵最典型的,就是漫威宇宙里的人物。很多人都记不住漫威电影什么情节,但是美国队长、钢铁侠、黑寡妇人人都知道。金庸小说群像同样如此。创作者长年累月塑造同一个角色,可能会江郎才尽、出现前后逻辑不通、自相矛盾的时候。这时候,创作新的角色,会令受众耳目一新。也会带来更多粉丝。君不见,很多单一领域的媒体,比如澎湃新闻,也会有影评栏目,来吸引关注电影的读者。《创作者》这本书,用非常生动的例子,给读者介绍了关于创作的一系列问题。除了上述内容外,作者也分析了各个内容平台,还有创作和技术的关系。这些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
因此,在最后,重新说一下开头的问题,怎么才能克服“懒、不够努力”,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呢?除了对一件事如果有持之以恒的热爱,还要对这件事有着深刻的理解。理解了创作这件事,你就有章可循,有努力的方向,有解决问题的技巧,有“恰饭”的能力。
-点击下图阅读本书-

-END-
福 利
你所知道的最有创意的
作品(不限类型)是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吧!
??
让你的创意源源不断,点【在看】??
作者:平台,鼠标移到这里,一键关注(个人微信或者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赞赏金额:20元
微信支付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