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学习总结。
一、数字经济
数字化转型是国资央企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国资委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二是央企协同创新平台。三是案例示范引领带动。国有企业响应积极。一是数字新基建加快建设。二是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三是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总体趋势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新基建、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以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形成新发展格局。二是以数字经济发展培育新发展动能。三是以数字经济发展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带来了发展机遇。四是中央到地方的政策部署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数字经济的特征。连接所实现的层级单位越小,熵就越低,商业活动、社会经济的耗费就越少,效率也越高,确定性越强,有序程度越高,生态体系也越有活力。一是网络空间的基本规律。二是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三是数字时代的流水线。四是超级匹配产生超级平台。未来平台会越来越大,两端会越来越专业化,这就是“寓大于小”的强制进化。联接和计算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一是联接技术。二是计算技术。云联接和计算构筑了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联接的密度乘以计算的精度,就是数字经济的强度。联接和计算融合将会产生聚变效应。数字经济带来的突出转变。一是从关注战术价值在转向关注战略价值。二是从单点突破转向集成创新。三是从数据管理转向数据驱动。四是从IT资源平台化转向能力的平台化。五是从项目管理模式转向体系化管理模式。六是从企业级业务场景转向了产业链级的业务场景的设计和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成熟度。一是基础设施云化。二是触点数字化。三是业务在线化。四是运营数据化。
数字经济面临的问题和调整。从国内来看,一是产业间发展不均衡。二是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三是发展保障机制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四是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不断显现,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从国际来看,一是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已经从基础型数字经济拓展到覆盖技术型、资源型、融合型、服务型数字经济等在内的多个领域。二是不仅是跨国企业、单一技术或者单一产业的竞争,更多是融合了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成果转化、跨界融合、智能应用、网络协同等多环节、多领域的综合创新实力的竞争。
数字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复苏的战略机遇,发挥数字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引领作用,需要采取更有力举措为经济发展培育新优势、注入新动能。一是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二是加强关键核心应用技术集中攻关和加速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创新服务模式供给,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四是发挥数字经济潜能,拉动内需,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夯实内生需求,并借助于数字经济服务持续对外开放,参与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的重塑。
二、新基建
公共品的必然结果是私人投资不足和限制,新型基础设施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才可以实现最优的效率。一是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理论根基上具有相通性,所依赖的核心理论均为公共品理论。二是经济学诺奖得主萨缪尔森于1954年首次将公共品与私用品区别开来,指出公共品的必然结果是私人投资不足,因此需要政府干预。云计算作为一个开放、公共的基础设施,即取即用,可以避免社会计算资源的浪费,是效率最高的“电网”模式。不能走过去简单重复建设的老路,避免村村户户冒烟囱,导致社会资源过度浪费。
需要明确新基建中政府与市场、国有与民营的关系。新基建推进中,政府规制与市场竞争如何实现有机平衡?对于如何在新基建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民营经济的作用?新基建的哪些部分适宜市场力量为主,哪些部分可以政府力量为主,哪些部分需要多种力量合作,以及以何种机制进行协同?
公共品理论的解释力还存在差距。一是因此民营经济在传统基建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民营经济参与新基建决不能只是旧瓶装新酒,更不能是去分传统垄断行业的一杯羹,而是要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需要厘清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和产业互联网的复杂关系。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痛点。一是价值目标还不够清晰。二是主线不明确。三是数据要素的作用还未凸显。四是机制还不够系统。五是生态还不够健全。六是新基建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边际递增现象。
传统基建有三个特征。一是逆周期。二是要扩大流通范围。三是标准化服务。传统基建契合的是工业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全球制造业梯度转移这个时代背景。新基建契合的是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新机遇。
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新基建对数字中国发展的三大效应。一是整体效应。二是战略效应。三是直接效应。综合来看,推进新基建对数字中国发展的影响,整体效应大于战略效应,战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
数字基建要点。一是比特引导原子。二是数字红利。三是新业态的15个重点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公文,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①在线教育;②在线医疗;③远程办公(WFH工作模式);④数字化治理;⑤产业互联网平台,特别强调产销直供一二三产业融合;⑥传统企业转型;⑦跨物理边界的产业园;⑧无人经济;⑨自我就业;⑩副业创新;?灵活用工(即共享员工);?共享生活;?共享生产新动力;?共享生产资料;?数据共享开放。
没有基础理论突破,很难有技术突破。没有大规模的技术积累,就无法产生爆发性创新。必须积极布局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一是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实现新突破。二是要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有增无减的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问题、信息化理念滞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