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开单素材|精选

读完这6本书,你也是认知高手

时间:2021-10-15    阅读:9917 次      手机扫码打开

《成为乔布斯》

【美】布伦特施兰德、里克特策利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9月

最近读的一本书。作者是从1985年开始跟踪采访乔布斯的资深记者。他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是认为乔布斯的大众形象被简单化了:大家记住的是那个不近人情的企业家,但是忽略略了乔布斯本人也是一步步在成长的。
 
在作者看来,乔布斯从1985年被驱逐出苹果,到1996年重返苹果,这中间的10年时间,经常被人忽视,充满挫败和探索,也没有那么多戏剧性和闪亮时刻,却是乔布斯从一个天才创业者成长为?个大企业家的关键磨砺期。他开始懂得如何激励团队、如何跟人协作、如何处理事情的轻重缓急等对于一个CEO而言至关重要的事。

?作者的话说:“他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控制那些会阻碍成功的弱点。那些弱点并没有消失,也没有被优点取代,只不过他学会了如何管理自我,如何控制自己的天赋与不足,可能并不是控制全部,但至少能控制大部分。”
 
对我的很大的启发是:伟大的人其实并不等于完人,只是他学会了跟自己的弱点共处,同时不断放大自己的长处。


《创新的起源》

【英】马特·里德利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年06月 
 
我很喜欢的作者马特·里德利的新书。谈论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创新。

他的核心观点其实在上一本书《自下而上》中就已经表现出来:

创新更多是来自于自下而上的驱动,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

创新更多也不是少数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环境、需求和天才创想共同作用的结果;

创新更多不是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工程再到大规模应用的路径,而是先有工程的应用,再开始倒逼科学的进步。



里面有些内容很有趣。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欧洲在互联网平台公司的监管方面,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比如每逢谈到反垄断和数据安全必然要提到的GDPR。但是同时欧洲是在互联网和数字科技方面远落后于美国和中国的。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不只是互联网和数字科技,欧洲在生物科技方面,也是落后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原因之一就是,欧盟真的是太会搞监管了。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美】罗伯特·M.波西格
重庆出版社
2018年7月 
 
今年重读的一本书。作者的野心非常大,希望借用“良质”这个概念来重构西方哲学体系。我理解所谓“良质”,就是以种对于外物向好的追求。抽离了良质,世界就只剩下无头苍蝇般的效率和实用性。

作者用过一个很好的比喻,良质就像是火车行驶在上面的铁轨。如果没有了良质,无论火车设计得多么精良优美、动力系统多么高效,火车是没有方向的。良质是道,是禅,存在于外物之中,存在于所有职业和场景之中。

书中的名句是“佛陀或是耶稣坐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同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原因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作者想传递出的另?个核心意思,其实是,与其希望通过宏大的社会变革和制度设计来让世界变好,不如通过一个个个体的进步和觉悟,先从个人的“心灵、头脑和手”开始改变。这样的提醒在今天其实尤其值得思考和践行。

《沟通的方法》

脱不花 著
得到图书、新星出版社
2021年06月 
 
我的同事脱不花的新书。脱不花是公认的沟通高手,心思缜密,既替对方着想,又要保证效果,达到目的的同时还能不失体面。

比如脱不花讲怎么批评人:?先要认清楚批评的目的是什么,批评的的不是批评,而是让对方能够改进。因此,批评就要讲究场景,讲究方式,讲究效果。
 
所以,脱不花会建议:

第一,最好是单独面谈,而不要当众批评让人难堪,你都让人难堪了,怎么还能指望人马上去改;

第二,批评人时候不要“诛心”,不要批评价值观,用美国人的说法是“don’t judge”,就事论事,否则,你都“诛心”定性了,怎么还能指望让人改;

第三,批评的最后要闭环,简单来说就是,给出一二三行动建议和时间表,比如说,接下来两天你可以这样做,两天后我们再聊一下看效果怎样。



毕竟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把事情做好,有了闭环,才能做到这一点,同时还给了你一个机会再表扬下对方。

 《致命的自负》

【英】哈耶克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8月
 
也是重读的一本书。重读的兴趣,主要是去看哈耶克如何论证信息/知识的流通和充分性对于建立一个好社会的重要性。
 
在哈耶克的思想体系中,他是把“如何使有益于人类的知识得到开发利用”,看作判断一种社会秩序是不是有利的非常非常重要的标准。?个好的、协作规模和?产规模能够不断扩大的社会,原因正在于,这个社会能够利用好分布在每个个体的头脑中红的知识。哈耶克称之为形成了“扩展秩序”,而扩展秩序能够让所有人的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
 
作为一个记者,我其实是从哈耶克的论述中寻找自己工作的价值和使命感。因为我的工作,就是去记录人类创造的知识,尤其是新创造出来的知识。

《详谈》系列

李翔著
得到图书
2021年7月
 
《详谈》是我从2020年年底开始的一个项目。目前已经出版了五册,主角分别是贝壳找房的创始人左晖、车好多和瓜子二手车的创始人杨浩涌、水滴公司创始人沈鹏、电影《无名之辈》的导演饶晓志和Boss直聘的创始人赵鹏。
 
我把这个项目称为是一个知识积累工程。

首先,它?记者采访的方法论,去发掘和记录这一代人创造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不是?类已经创造出的成体系的学科知识,而是分散在很多活跃的实践者身上的,所以,需要有一个同时代的记录者来收集和整理。
 
其次,虽然用的是记者的方法论,但是,它更加看重的是知识和经验的收集,更看重传递创造价值的法和洞察,而不是媒体偏爱的吸引人眼球的责难、大事件等,用比尔·盖茨喜欢打的比,一个公司的工厂连续安全运营50年,运营者掌握的知识和做对的事情,虽然不是耸动的新闻,但是同样重要。
 
我希望能够做出的,是一个有长期价值的知识产品,希望它能够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十年、几十年之后看,仍然能够让人得到启发、受到激励。

作者:平台,鼠标移到这里,一键关注(个人微信或者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猜你喜欢精选素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317581450@qq.com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按钮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