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开单素材|精选

聚焦“十四五”数字经济及城市发展战略——信息化百人会“十四五”及2035数字发展展望研讨会在福州成功举行

时间:2020-11-30    阅读:7715 次      手机扫码打开
专注于推动当代中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促进沟通与合作的平台

为会议现场

图为朱炎主持会议


11月27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十四五’及2035数字发展展望”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东湖数字小镇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主办,福州东湖数字小镇协办,邀请了相关部门与研究机构的规划研究专家、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对“十四五”时期及面向2035年的数字经济发展形势及城市发展战略等议题进行深入研判与探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朱炎主持研讨会。

图为罗蜀榕致辞


福州市政协副主席、福州滨海新城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罗蜀榕,福建省数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新飞出席会议并致辞。罗蜀榕指出,近年来,福州积极打造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用数字技术服务市民工作生活,让市民生活更便捷、工作更高效,在数字治理、数字政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数字经济应用实践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新发展格局下如何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潜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更好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期待通过这次研讨,能够提供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助力福州数字经济发展。

图为李新飞会议致辞


李新飞指出,20年来,福建省政府认真贯彻"数字福建"战略,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将美好的蓝图不断变成现实,数字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新发展格局下,福建正在制定“十四五”数字福建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社会的建设,努力建成数字中国建设样板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建设新高地。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治彦两位演讲嘉宾分别围绕《“十四五”时期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和《“十四五”城市化战略》进行了发言。

图为张燕生会上演讲


张燕生首先分析了“十四五”国内条件变化。他认为,新30年开始,创新、法治、高端将成为未来主题词。“十四五”时期将开启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秉承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落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高质量发展为主体,推动需求、供给、投入产出、分配、流通、消费、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现新旧动能、新旧结构、新旧模式转变。要充分认识数字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和前景,加大技术研究的投入。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针对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张燕生指出,要辩证认识全球化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当前面临全球化收缩倒退,贸易投资倒退,产业价值链供应链变化等三个基本事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做好要素市场化改革,营商环境改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针对未来城市和区域发展前景,张燕生认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一流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发展一流综合物流和供应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图为刘治彦演讲


刘治彦强调,“十四五”城市化战略的核心要义,是打造网络化的宜居、韧性、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成为扩大内需增长点。中国快速发展和压缩型城镇化,实现绿色发展成为焦点。新冠疫情给世界发展带来深刻变化,我国需加快进行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刘治彦指出,未来十五年是城镇化中后期提升质量阶段,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要充分认清城镇化发展特征,大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必然,是城市化中前期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规律,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城市经济壮大和节约的根本途径。发挥大城市的中心性带动作用、调节作用、示范作用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效率的根本战略措施。

 

刘治彦认为,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机遇,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同时,新型城镇化也面临严峻挑战。要解决“卡脖子”技术与高质量发展问题,重视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坚持民生和社会平稳发展,建设安全韧性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一体化网络化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便捷高效创新的智慧城市。


刘治彦认为,“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时间,要抓好完善城镇化顶层设计,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抓紧推进全国系统规划。加快制定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开展智慧城市系统集成研发。以新基建为切入点,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过程中按照生态智慧城市目标推进。

 

交流环节,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校党委书记赖海榕,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经济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特约研究员、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数字转型首席战略官车海平,德勤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德勤5G应用研究院院长胡新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总监刘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高晓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部门主任陈才分别进行了发言。

图为赖海榕现场交流


赖海榕指出,信息化发展中硬件制造方面存在“产官学研”四个环节协同推进不畅,制造业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建议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方案设计中给制造业从业人员以更多的份额,在社会评价体系方面给以制造业更多支持,在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更多的做好制造业的职业引领等。


图为吕本富视频参与交流


吕本富认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就是数字经济,其中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及数据要素的资本化、流通化问题是数字经济在未来十至十五年中三个最重要的关联。他强调,数据要素市场化问题中的数据交易问题,数据作为要素如何进入市场如何流通等是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数据作为要素从理论进入实践再逐渐进入运营值得期待。

图为车海平现场交流


车海平指出,“十四五”时期智能化将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智能化引领新产业周期,知识自动化促进生产力升级。数字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激活知识生产要素的关键是智能化的价值回报,在数字转型由消费端深入供给侧,提升供需闭环效能,核心是知识经济的效能提升,知识生产力工具变革成为新动能,行业价值中的生产力载体启动智能化演进。

图为胡新春交流分享


胡新春认为,对“十四五”数字经济形态展望,其中新基建是基础载体、数字化是呈现形式、科技创新是发展主旨。他指出,新基建是各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基石,是整体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对于互联网的下半场,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发展动力,5G融合应用逐渐构建“3+4+X”体系,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支点,5G等新技术创新赋能将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企业从数字化转向智能化延伸。

图为刘杨现场分享


刘杨指出,关于数字化发展的含义理解,“数据+”和“智慧化”是关键词。结合城市发展的主题,推动城市化发展要在四个“新”上下功夫:一是汇聚智慧城市的新要素。要强化数据要素的管理和数据价值的挖掘,体现融合共享;二是完善智慧城市的新基建。要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物联网传感节点部署;三是布局智慧城市的新场景;四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新保障。健全数据产权的制度体系,加强数据保护立法体系,构建适应城市发展的治理体系。

 

图为高晓雨视频参与交流


高晓雨指出,无论从国际上看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活跃,数字经济规则体系的治理能力等,还是从国内继续壮大现代经济体系上看,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质量发展的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动力变革,都具有深远意义。面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信息技术生态体系的不断壮大,建设新一代基础设施,推动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深化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提升数字政府的建设等。

图为陈才现场交流


陈才认为,“十四五”数字化发展要关注四点基本内容:一是城市的数字化。城市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要实现整体性、可持续性、可运营性的管理。二是数字基础设施。要重视5G的布局发展,智能设施的布局,数字设施要更加宽广。三是数字技术的引领。重点是抓基础和抓生态。四是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要做好生态创新和制度创新,对算法及数据的垄断等做好布局和支撑。

图为“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数字时代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图为向陈国平先生颁发聘书

研讨会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宣布成立“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数字时代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并聘请东湖数字小镇陈国平先生担任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徐愈在揭牌仪式上指出,研究中心将从解决问题出发,从实处起步,寻找解决手段,引导和指导城市发展,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三化叠加探寻切入点。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是专注于推动当代中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沟通与合作的平台。致力于挺立信息时代潮头,洞察经济社会转型趋势与变革方向,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创新与赋能,搭建领军企业、高端智库和政府部门间思想交流平台、政策对话机制,聚焦重大议题,推动产业生态合作,促进全球合作与互利共赢,让技术激发潜能,让创新普惠大众,推动信息时代和智能化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作者:平台,鼠标移到这里,一键关注(个人微信或者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猜你喜欢精选素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317581450@qq.com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按钮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