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呦涵
昨天晚上看到一篇视频。
起因是一篇关于真实农村生活的文章,曾经引起了网友的共鸣,阅读量达到百万次,后来有记者专门为此事采访了当事人,才发现作者之所以写出那么真实的故事,是因为她的婆婆去世了,这个早年丧夫,独自带着七个子女生活,在那个年代里是多么不易。她享年86岁去世,家中最重要的一个顶梁轰然倒塌,让她这个博士老师禁不住的感叹伤怀,写下故事。
她丈夫姊妹七个,他是最小的那个,为了生活,姐姐早早嫁人,大哥学艺减发,只有他,杨盛刚,自小体弱,不能干重力活,学习优秀,考上了重点高中,却因为家中经济状况,只能上师范学校。
昨夜,我睡觉的时候还在想,假如他家经济状况良好的话,杨盛刚是不是能选择一个更好的大学,去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对此,我只能感叹,从一个阶层跨越到另一个阶层是多么的不易,要付出多么大的精力才能弥补身上所缺少的那种精神。
我常常在想,一个人在童年所受到的苦难与磨砺,在成年后一定会显现出来,只是显现出来的好与坏,是个人选择的结果罢了;我也常常在想,一个人在孩提时代所受到的教育与素养,在成年后也一定会显现出来,只是在遭遇磨难后能否重新起来,也是自己的选择罢了。
我是农村人,老爸老妈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画画重来没有想过,毛笔字倒是练过,因为没白纸的缘故在家中的白墙上乱写,被老爸揍了一顿不再提起,音乐没学过,却听过,也在半夜三更的时候与小伙伴们在大街上扯着喉咙大声歌唱:“妹妹的坐船头啊,哥哥的岸上走呀!”然后被邻居骂了不知悔改,放声大笑,乐此不彼。
然而,对照那些在城市中生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童年虽然快乐,但对以后的学业工作方面并没有多大作用,对比之下,基础还是显得薄弱。
如果说城市孩子的教育是圈养,农村孩子的教育便是散养吧。这其中有利有弊,不好说清。这和原生家庭有关系。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不培养,是让孩子去模仿。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身上必定有你身上所具有的某些性格。你有什么习惯,你的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有一家人,母亲是作家,父亲是学者,两人又相爱,家里藏书很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孩子,尽管没有他们两个的培养,但还是痴迷于绘本语言童话。
夜色温柔,灯光缠绵,一家人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之中,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或玩角色扮演,结局改编,或者夹杂其它人的故事,欢欢喜喜,乐此不彼,妙趣横生,自然孩子会开开心心。
孩子从一出生到成长,就是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长大,自然而然的读书就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了,那里有那般痛苦呢。
周冲说: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人。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你身上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或者习惯真的会影响到下一代。
你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事方式,你想一想,是否在你身上有所表现呢?从你父亲那里,或者从你母亲那里?不管多少,总有那么一点的。
若是我们为人父母后,带给我们的子女又该是什么呢?是自己想要给予的,还是不想要给予的。这不得不让我沉重思考了。
难道真的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一个人之所以优秀,其背后的家庭,想必是一个温馨氛围很好的家庭吧。这也是现如今大部分大龄男女青年不愿意将就过生活的缘故吧。不谈父母博古通今,但想必一定通情达理,脾气温和吧。
农村娃和城市娃是因为硬实力(资源)的分配不均,但那些从农村跳出来的想必是软实力(观念)高人一等吧。
观念不同,种子也就不同,自然成长之后所带来的视野思想也就不同,不同的结局便是造成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
我真的有点怕怕了,怕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所以,持续改变之中,形成习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