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岗位的出现,一定是企业为了提升收益,优化分工的结果,产品经理也不例外。
01 从消费品时代开始
产品经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宝洁公司。
宝洁公司的年轻雇员Neil Mc Elroy给管理团队写了一封信,陈述了他想设置一个新工作岗位Brand Man(品牌经理)的大胆想法:公司的职能团队只负责各自的工作内容,并不能从公司整体的视角分析市场与客户需求,组织、实施完整的产品运作计划并占领市场,而这个创新的岗位要负责产品的全流程管理。公司采纳了Neil的建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它企业纷纷效仿起这一制度,比如美国福特公司、美国庄臣公司等。
品牌经理即产品经理的前身,不过由于传统行业的性质决定,当时产品经理的能力更多地体现在销售方面。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名叫Scott Cook的宝洁前职员,将Brand Man的理念第一次应用于计算机软件领域,他认为计算机软件行业应该面向终端消费者。作为Intuit公司的创始人,Scott成功地运用产品设计运作的理念推广了公司面向消费者的计算机软件。包括微软在内的很多企业,在早期也汲取了快消品行业产品经理的工作和管理思路,将其应用在商业软件领域。
Brand Man的理念被引入中国后,和本土管理模式融合,并以“产品经理”的名字流传开来。
02 传统IT信息化时代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初期,是传统IT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商业化软件井喷式发展。这一时期的软件项目,基本上由项目经理负责从整体上把握软件方案,由需求分析师负责识别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输出软件设计文档。
对于通用功能,会经过某个专家组或架构组评估,然后融入标准版软件。在一些分工不太明确的小公司里,很多软件产品甚至由软件工程师直接进行需求对接、方案设计和编码实现。此外,在绝大多数比较大的传统企业(尤其是信息化观念比较先进和成熟的外企)中,都会设置一个叫作业务分析师(Business Analyst,BA)的岗位,负责承接并管理软件开发项目。
BA一般向业务部门汇报,会根据业务需求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然后由公司内部开发团队或外包开发团队编码实现。目前BA岗位在传统企业依然大量存在,其工作性质和互联网公司业务端产品经理岗位非常类似,但又有不同之处。
这一时期还处在Web 1.0时代,网络与电脑并未大范围普及,流量有限,普遍靠售卖广告为生的互联网公司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方式。此时,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概念还未流行,互联网运营岗位也在萌芽期。
03 流量为王时代
到了21世纪00年代中期,Web 2.0时代到来,网络与电脑开始普及,流量爆发式增长,互联网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大量创新的用户产品(例如百度贴吧)全面流行,Ad Network(在线广告联盟)、竞价排名模式(搜索网站最经典的关键词广告售卖模式)也基本成熟,通过广告变现与虚拟商品售卖,互联网行业进入盈利模式清晰的快速增长期。
对于此时的互联网公司来讲,流量就是氧气,变现就是生命。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形态,之前从未有人想过,通过虚拟世界的纯线上运作,就能实现盈利、支撑公司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备、市场的成熟、取之不尽的低价流量,让刚刚从互联网泡沫走出来的互联网公司找到了全新的自我。
设计优秀的用户端产品,通过运营吸引流量,这成为公司发展的根基。因此,不需要销售,很少需要客服,产品与研发团队成为公司的利润中心,决定了公司发展的好坏,决定了公司收入的高低。这种新的在线业务模式对软件产品设计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懂技术、懂商业、强执行力的人才,来负责软件产品的设计、运营、迭代和流量变现。在这个背景下,互联网产品经理应运而生。
这时候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拥有非常高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因为他们要承担经营压力:要全面负责商业分析、市场分析、需求分析、软件设计、项目实施、线上运营,还要对公司的核心经营指标负责。可见这是一个要求极高、压力极大的岗位。对于这个新兴的工种,行业内并没有成熟的方法论,所有人都在摸索中前进。
与此同时,随着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模式相对变重,公司对客户管理、业务人员管理、进销存管理的诉求增强,早期的业务型产品经理开始出现。业务型产品经理要承担组织提效、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职责。
04 移动互联网时代
到了2010年左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改善,人们的时间进一步被电子设备、线上生活占据,流量红利与人口红利进一步释放,一部小小的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线上线下的边界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全面“触网”,同时,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向实体经济渗透。
移动端的重要性逐渐超越PC端,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如何在一块小小的屏幕内设计体验良好的App,是互联网产品经理们要探索的新方向。此时,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探索延伸到了各个领域,覆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随着业务模式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流量获取和变现能力上,同时也更多地体现在业务模式创新、流程创新、精细化运营和效率提升上,这都对业务型产品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品经理的职责和工作方向更加清晰和细化,除了引流与变现,还需要负责公司业务管理软件的建设,对业务效率优化负责。
05 产品经理如何广为人所熟知?
2009 年左右,周鸿祎首先开始强调他作为产品经理的角色(虽然他其实是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后来,马化腾也说自己是产品经理,乔布斯也在媒体上被强调为产品经理。在国外媒体的信息中,虽然也会提到乔布斯的产品经理角色,但这不过是乔布斯众多角色中的一个,也不是很突出的那一个。但在中国,无数人都把他当作产品经理的典型象征和代言人:产品经理就是乔布斯,乔布斯就是产品经理。
这三个人重新定义了大众理解的产品经理,大家一想起产品经理就是这些人的形象。随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王兴、傅盛、雷军、丁磊、王小川、张一鸣等多个知名企业创始人也都强调过自己的产品经理角色。
2012 年移动互联网爆发,重新定义了 App(应用程序)产品经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移动互联网的爆发需要大量的人来做 App,在市场上没有足够人才的情况下,无论是应届生,还是从其他职业转行的人,只要快速学习一些产品基础知识和会画 App 原型,就可以做产品经理。这也使得产品经理的门槛急剧降低,大量人员涌入这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