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strategy = A clear objective + A leverage point where effort makes a difference."
"好战略 = 清晰的目标 + 找到可施力的战略支点" ——理查德·鲁迈特
很多投资朋友可能会疑惑,美团可以做即时零售,京东为什么不可以做外卖?反正他们都在做对方的业务,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今天,我想用理查德·鲁迈特《好战略,坏战略》的理论,深入分析一下京东与美团战略隐藏着本质的差异,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理查德被《经济学人》评为对管理理念和公司行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理查德说,好战略 = 清晰的目标 + 找到可施力的战略支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吧,比如我有一个目标:组建一个高端投资俱乐部。我的想法是,投资本身就是一个很孤独的事情,如果能够链接一帮认知水平高,理念相同的投资者,平常可以一起碰撞、一起学习,那很有趣。
但是我怎么达到这个目标?我要组建一个团队,弄一笔预算,然后一个一个的去拉的跟我认知的相同的投资者? 外面的投资者怎么相信我们的俱乐部是有价值的呢?拉到过来投资者怎么能确保跟我们的理念一致呢?你看一堆一堆的问题,感觉需要太多的事情要做,发现我无从下手啊。况且实现任何一个目标,可支配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我可不想组建一个团队,而且如果这样做的话,也已经违背了我做这件事情的初衷。
但我发现,我只需要把我的投资方面的思考感触,不断地高质量的输出,得到外部投资的朋友认可,我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儿,其它的任何事情都不要做,把这个点做到足够好,我的目标其实最终就会达成。
”写高质量投资思考文章“就是我组建一个高端投资俱乐部的战略支点,也是战略聚焦点。
理查德说,好战略的第二个特征是扬长避短。
我的擅长是思考和输出。我想发挥我的长处,只写我自己的思考的文章,不跟任何一个人直接竞争,它是一个无限游戏,我玩我自己的。
好战略第三个特征是:你已实现的战略目标有助于你下一步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比如,我下一个目标是:每年组织一些志同道合的投资朋友,去不同的地方旅行,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那一定更有趣。那我组建投资俱乐部这个目标的实现,肯定有助于我新的目标达成。因为这两个目标背后所要求的东西是一样的,你要有一些跟你深度的链接的投资朋友。若我的第二个目标实现了,又会继续深化我跟投资朋友之间的链接,这又有助于我后面要去做第三件事情。
行,理论讲完了,我们现在就进入实战演练。
我们先看美团。美团的战略路径就非常符合好战略的三个特征。
美团最初做的是团购业务,在这个阶段就是组建自己的地推团队。为了让本地商户上线团购、美食优惠券、打折套餐,美团大量依赖地推团队与线下商户沟通、合作、签约、维护。这种扎根本地、深入运营商户的能力,成为了后续业务拓展的核心资源。美团找到了团购业务的战略支点就是不断地强化自己的递推团队。
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百团大战”的背景下,美团非常清楚自身资源与起步位置的劣势,主动避开了与拥有雄厚资本或强大线上引流能力的对手(如拉手网、糯米网)进行正面流量竞争。相比之下,美团选择在二三线城市深耕线下商户,通过强大的地推团队快速复制城市模型,以“线下渗透+本地服务密度”换取规模扩张。美团很好地运用了战略的扬长避短。
这种扬长避短的战略思路,让美团避开了过早卷入线上流量价格战的陷阱,充分发挥自身在本地执行和组织动员上的优势,也为后续转型外卖和酒旅等本地生活业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进入外卖业务后,美团不仅在本地商户端经验丰富,更通过自建骑手队伍,发展出一整套高效、低成本的即时配送网络。所以当美团在百团大战中胜出的时候,建立起的一支庞大的地推团队,极大的帮助了它后面的酒旅和外卖业务。
可以说,美团每进入一个新业务领域,都是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自然生长”:团购阶段建立商户触达与地推能力,外卖阶段建立配送能力,到了即时零售阶段,这两种能力协同发挥作用。即时零售既依赖商户数字化能力,也需要极强的末端履约能力,美团几乎无需大幅调整组织框架和流程,只需在原有体系上横向扩展SKU与品类,就能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即时零售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美团的派送效率和地推密度。你看,美团已实现的战略目标又有助于你下一步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又强化了它原有的能力。
正如王兴所说,“我关注的是能力,而不是边界。” 点明了美团战略背后的本质逻辑:不是去定义企业能不能进入一个新赛道,而是看这个赛道是否能让已有能力延展、放大。如果能,边界就自然会被突破;如果不能,那进入这个新领域就是盲目的扩张。美团的发展正是一条围绕组织能力不断加强和深化的路径,而非单纯追求新业务形态的堆叠。
再来看京东。其实在早期,京东平台的销量起来,需要一个稳定的物流体系,但当时中国电商普遍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体验不稳定,顺丰价格太高了。京东果断自建物流,前期只配送京东平台内的货物为主,不需要跟顺丰直接进行正面竞争。所以,前期京东不管是搞正品行货3C产品销售,还是自建物流,京东战略都聚焦在“用户体验提升”这个战略支点上。前期京东的销售,帮助了京东物流的建成;而京东物流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京东平台的购物体验,是京东对自己定位的强化。当然是一个好战略。
京东的优势一直在于仓配一体化能力,尤其擅长标准化商品的大规模中心化仓储,以及高效的全国干线+末端物流配送体系,这对于3C产品、图书、百货等标准品类极具优势。这是京东过去好战略积累的能力。
但东哥认识了奶茶妹妹后,京东就陷入了持续十几年的坏战略,如果京东继续把战略聚焦在“用户体验提升”这个战略支点上,那应该把用户对京东印象从”正品3C好货“升级成”全品类好货“,应该深入到产业中,从源头去改造供应链,做成线上版的山姆。这样即强化用户的心智,也强化自己的组织能力。而京东缺乏聚焦,高举高打进军金融、社交、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多个方向,这些不同的方向需要不同的组织能力,造成资源配置分散,彼此掣肘,缺乏清晰取舍。
当京东进入外卖领域时,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品类的改变,而是整个履约逻辑的颠覆:他原来的优势的地方全部作废,而在外卖领域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地推能力、履约能力、成本效率控制、团队的经验、以及用户的消费心智,京东在每一个方面都远不如美团。美团有十年以上在本地生活和即时配送中打磨出来的组织能力,京东则几乎是从零起步。在这样明显的能力差距下,京东却选择直接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对已经建立强大飞轮的美团展开正面竞争——这简直是扬短避长。京东进入外卖领域是一个典型的坏战略。
东哥前两天说:“京东是一个极其专注的公司,专注在供应链”。但问题在于,不同类型的供应链其实需要完全不同的组织能力。如果一家公司把“供应链”作为战略锚点,却忽视了其中类型的巨大差异,实际是陷入了伪聚焦。很显然,有了奶茶妹妹的东哥,他的欲望已经战胜了他的理智。
前天我还看到了,京东CEO徐冉发布了未来20年京东35711目标:即“三家收入过万亿净利润过七百亿的公司,五家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公司三家收入过万亿净利润过七百亿的公司,五家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公司,7家从零做起市值超过1000亿的公司”。我想问一下,这么宏大的目标,它的战略支点在哪里?
投资与投机相比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投资前期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如果分析对了,市场会兑现我们的认知,自己的认知得到了强化;如果分析错了,物质方面的损失会让我们痛苦,让我们的反思,这也会刷新我们认知。只要认知不断地进步,那长期收益就不会差。所以我认为,持续的提升认知是我们投资目标达成的战略支点。
如果你认可我这篇文章的分析逻辑,觉对你认识战略这个概念,以及对理解京东、美团两个公司的战略区别有帮助,帮忙点个赞。如果你觉得不确定,先收藏,过几个月被市场验证了后再过来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