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开单素材|精选

品牌与销售

时间:2021-11-02    阅读:6147 次      手机扫码打开

对我而言,企业的存在是这样一种形式:一个人产生一种想法,然后组织一群人做一款产品卖出去,最终靠产品与人的集合协同共同产生的剩余价值获取高额利润。


这也是资本主义的底层逻辑,即由最先产生想法的人,和最初协助他推动这个想法实现的核心团队获取最高回报,并符合28原则。


只是,企业和资本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核心团队”会以不同形式进行转换,比如升职、获股等,但总量来看,它依旧要遵循28原则,甚至越往后发展,越倾向于0.2-0.98原则,使得资本越来越集中,内部财富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但这里要谈的是品牌与销售。


品牌与销售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即卖出更多的产品并获得更多利润,但侧重点不同。做品牌是曲线销售,是先要形象、口碑和影响力,也就是先树一跟木头引人信任;而销售是先要客户、市场和更大的团队。


于是,品牌会先考虑产品价值,销售则先考虑利润占比;品牌会先考虑政策环境与客户核心需求;销售会先考虑利润需求和客户表面欲望。因此,品牌是加强自身能力去吸引客户,销售是钻市场空子诱导客户。品牌是价值输出,销售是利益剥削。


所以,一般而言,国有企业因为有政府税收做后盾,以及政策环境作为限制,会更注重品牌,会追求稳健发展,而且只要整个国家经济上行,一般不会失败;民营企业则为了尽早抢夺市场而更注重销售,会更愿意剑走偏锋,能获得成功的要么是从国有企业的既有市场分一杯羹,要么是在竞争中靠创新尽早占据市场。当然,这里说的是普遍情况,而非全部情况。


具体而言,做品牌,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需要资本支持;衣食住行等市场巨大但需求差异大的行业,销售成本(包括人员、宣传、占地)巨大,以至于变数大,也就导致企业更换速度快,创新却大同小异;民生企业(水、电、粮等)一般为全民需求,也多为国有,建设成本巨大,所以民营很少涉足,加上发展缓慢,一般不考虑品牌或销售,因为不担心需求;健康产业,如果是医疗,自然是重品牌轻销售,但若是护肤、清洁、保健等则是重销售了,即便它的品牌名像意识形态洗脑一样搞得天下人皆知,但最初目的也是从销售出发。


中国有句老话叫“先做人再做事”,但也有不少人“先做事后做人”。


放到企业就是品牌与销售的对应关系。先立足于品牌,则必然会考虑清楚代价,然后拒绝大部分来自销售的诱惑,厚积薄发,所谓谋定而后动,虽不一定全赢,但输得问心无愧;先立足于销售,则必然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全靠竞争过程中的运气求生,这所谓野蛮生长,虽不一定全败,但往往输得糊里糊涂。


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打工人而言,如何定位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发展走向,就不能忽视所在企业是重品牌还是重销售。


一般来说,选择国有企业的人,潜意识就选择了品牌,只是此时它的潜意识是被最大的品牌(国家、政府)所主导的,而不是该具体品牌在为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选择民营企业的人,要么是失去了上述选品牌的机会,要么是想通过野蛮生长赚更多的钱(偏销售),否则就是稀里糊涂(迷茫)地做着不明所以的事。


当然,从人生的角度来说,无论选品牌、选销售,还是选择稀里糊涂,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存在的变数远远比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遭遇的还要多。为何要说比国家还多呢?因为国家遭遇的事情是被若干个组织分担了的,而人遭遇任何事情,都得自己承受,且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固有的生命本能不允许我们随意选择死亡,而企业或国家都可以相对容易的做出选择,因为既然难题能被分摊,责任亦可被分摊。


我们所谓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国家如是。当然,企业是决不能与国家相提并论的,因为国家有地域主权,而企业只有财产主权。我要说明的,是说无论企业还是国家,无论品牌还是销售,人永远是第一要素,如果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忽略人本身的价值和他的主观能动性,提出的策略一定会重销售轻品牌,则容易走向资本主义。


如今,我们已经看到,资本主义在两极化,社会主义发展现状却正处于徘徊阶段,究竟是重品牌,还是重销售,所有在这片土地上进行抉择的人,都到了最艰难的时刻。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的日子,谨以此失眠而写的稀里糊涂文,以作敬献。

作者:平台,鼠标移到这里,一键关注(个人微信或者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猜你喜欢精选素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317581450@qq.com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按钮
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